失落療癒電影院
撰文/ 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徐郁茹、梁書蓉同學
更新日期:2012-05-18 Friday
點閱次數:3296
▲ <照片摘自http://www.facebook.com/Letterstojulietmovie>
我們的家庭、學校及社會,都在教育我們如何去「獲得」,像如何賺錢、如何變成受歡迎的人、「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擁有之後的「失去」,而且,其實時間似乎並不允許「永恆」的存在。
這部以「真愛之吻」為起始的影片即在談論如何面對失落,在克蕾兒勇敢踏上追尋年少摯愛羅倫佐的旅途中,蘇菲也經歷了一場「何為真愛」、「療癒失落」的體驗,最後選擇離開不善解的未婚夫維特,來到查理身邊-儘管這份真愛最初的包裝是如此無禮與針鋒相對。
茱麗葉是莎翁筆下淒美故事的女主角,何以出現「茱麗葉之家」?揣想其「象徵意義」多過歷史事實,就像經歷生命中的失落之後,我們常需要一個重要的連結物感受伊人常在,或是走訪具象徵意義的地點細細懷想從前,茱麗葉之家亦給予人們的愛情一個安放的所在;傳說中觸碰茱麗葉的右胸就可以獲得恆久的愛,紙條上的問題也將在茱麗葉的回信中一一解開,因此維洛納才會成為「愛之都」吧!
▲ <照片摘自http://www.facebook.com/Letterstojulietmovie>
影片中最人感動的是克蕾兒尋訪羅倫佐的過程,老奶奶的微笑透露出理解的智慧與堅毅,因為她深刻知道這趟旅程是為了完成自己未竟的事物、是為了說出放在心中五十年的抱歉,而尋找羅倫佐只是過程,非尋訪的終站;也因此,就算查理道出對奶奶可能失望哭泣的擔心,克蕾兒還是堅定地踏上旅程,對她而言,抱憾終身才是最難熬、最無法承受的失落。分隔五十年的情人再聚,彌補了當年匆匆離別的「遺憾」,關係的失落獲得再次修復的機會,雖然人事已非、青春不再,但至今仍有機會可以相視而微笑,確實是人生中難得擁有的「第二次機會」。
對於「失去(loss)」,克蕾兒的詮釋深刻同理了蘇菲的失落:「對蘇菲而言,媽媽『拋棄』了她,但對你(查理)而言,你永遠知道『爸媽是愛你的』。」這說明蘇菲失落歷程的複雜性,無法輕易向外人道出媽媽的離開、也無法從媽媽口中得知離開的理由,即使這對年幼的她來說是如此的痛苦疑懼,但他人的眼光汙名化她的失落,讓蘇菲始終壓抑,無法言說的靜默恐怕是最深沉的傷痛。
「失去」令人感到害怕,或許是因為它意味著一種「被剝奪」;它也令人心傷,伴隨而來的可能是「遺憾」。往往此刻正經歷的失落,也悄悄提醒著過去生命經驗當中其他無數的悲傷,所以不同成長背景、人格特質對悲傷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會對失落賦予專屬於自己的獨特意義。《當所愛遠逝》一書中有句話:「從某方面來說,你永遠無法自一場重大的失去裡『康復』,它無法避免地會改變你。但你能夠選擇,改變是否會使明天更好。」失落與變化雖是難以避免,不過很幸運地,我們仍可以選擇要以何種方式來詮釋這個生命經驗。
面對失去,我們可以認真感受內心的真實感受,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向逝去好好地說聲再見,重新建立自己與那份逝去的連結方式,慢慢找到一個與悲傷和平共處的安全距離;在容許自己悲傷的同時,我們也應尊重別人表達悲傷的方式。因為我們都正努力地在遭逢變故的過去與不確定的未來之間搭建一座橋梁,都希望能帶著過去曾經擁有的美好,邁向新的生命動力。就像電影中羅倫佐曾說:「敬我們最摯愛的人!不論他們在哪裡。」在歲月中若能記住每個摯愛的人當時的眼神,而得到過盡千帆的感動,將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 ★給茱麗葉的信(Letters to Juliet)電影簡介
蘇菲與未婚夫維特從紐約來到莎翁筆下羅密歐與茱麗葉故鄉-義大利維洛納度假。結果原本預計的婚前浪漫之旅,卻因維特一直忙著為自己餐廳尋找完美食材而冷落蘇菲。
某日,蘇菲隻身前往維洛納當地著名的茱麗葉故居探訪,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女人,都來到這裡寫信給茱麗葉傳達失戀之苦與對愛情的渴望。她發現這裡竟有一群自稱為「茱麗葉祕書」的婦女志工,專門以茱麗葉的名義,一封封回覆這些寫給茱麗葉的信。蘇菲在這裡找到了一封50年前,由克蕾兒寫給茱麗葉的信,她在正值情竇初開的15歲少女時期,愛上了一位義大利青年,卻因父母反對而無法相守。蘇菲深受這封信打動,決定親自幫她回信。
結果令人意外的是,已當上祖母的克蕾兒,竟因蘇菲的回信而回來維洛納找尋她失散已久的愛人羅倫佐。克蕾兒在孫子查理陪同下,帶著蘇菲一起踏遍風媚的托斯卡尼地區,鼓起勇氣去尋找這段曾經失之交臂的愛情。然而在陪伴克蕾兒尋覓真愛的過程中,蘇菲也發現自己正在為自己的人生,撰寫另一個勇敢追愛的故事。
參考資料:
◆《給茱麗葉的信》官方網站:http://www.facebook.com/Letterstojulietmovie
◆呂政達譯(1998)。當所愛遠逝Grief Therapy(K. Katafiasz原著,R.W.Alley繪圖)。臺北市: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