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優導師02:林季宜老師,護理學院



更新日期:2013-06-11 Tuesday
點閱次數:3733

林季宜老師

▲ 林季宜老師



        102年1月29日的上午,我們在科技大樓三樓會議室與季宜老師開始了這次的績優導師訪談。 訪談人:學生輔導中心馬康哲及志工學生護四一B張慈惠   整理:護四一B張慈惠 受訪人:林季宜老師。服務於護理系十多年。87年進入本校服務,  92年才開始擔任導師,接下第一次二技的導生班,  94年也是接二技的班級導師。96年開始擔任四技班級導師,現在是第二次接的四技導生班。 在導生班上扮演學校裡的媽媽角色
        當導生學校裡的媽媽角色,理念上就是陪伴、支持、接納學生。我(季宜老師)是導生口中稱為「媽媽」的人,我也把他們當孩子,暱稱他們「寶貝」。畢業的學生回學校來探望老師,常說的就是一種回娘家的感覺。我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在導生「在學校的媽媽」,覺得這樣的角色沒有什麼不好。家人沒有辦法達到的期望,可以找導師,由導師盡力來幫忙。我早期當導師的時候,偶而會聽到別班學生稱導師為○○姊姊,當時覺得好像還不錯。隨著資歷增加,反倒覺得當導生的媽媽也很好,也可以不太對導生發脾氣。不過,漸漸發現自己越來越像媽媽,像班上有些令人需要多費神的小孩,無形間把他們當成小孩,久了就會有嘮叨的樣子出現。
        有同事提醒我要抽離,不能把自己當作學生的媽媽,我只是他們的老師。我這麼跟自己說「學生大一、大二的時候我來當媽媽,之後就多一點點姊姊的角色好了。」,隨著學生的成長,慢慢地不要參與、關心那麼多,給予空間讓他們自己長大。 家庭問題對導師輔導工作的影響
        班上有些孩子遇到狀況跟我說:「老師,我的壓力很大。」時,我想孩子沒有找到合適的紓壓方式,在他旁邊的同學也會感到焦慮、壓力很大。大家會想要遠離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慢慢的他就沒有朋友了,而我們就是在此時盡力陪伴。
        我開始思考社會和學生改變了什麼。同事們有人提出「家長比學生更需要輔導」的看法,我很同意。尤其,當孩子們的狀況層出不窮,又遇到我們仍要帶實習的情形時,仍是需要兼顧課程和班上的學生,有時也覺得無力。當家長對孩子的種種狀況感到不滿時,便質問「老師你們在做什麼?」,話中的指責讓我感到壓力沉重,彷彿大學導師已經保母化。
        這次當導師比較憂心的是,有多位家長打電話給我,我也在這樣的情況下得要打電話與家長互動,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經驗。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原來家庭的動力及問題,當孩子的困擾是源自於家庭問題,我們身為導師也沒辦法介入,再說,我們的學生是大學生了,學生亦須學會對自己負責。我教社區護理需要帶學生實習和家訪,這部份對於我擔任一位導師需要瞭解小孩的家庭問題或狀況,是蠻好的幫助。我的學生成了我的老師,他們來跟我講一些事情的時候,丟了很多問題,讓我學習遇到問題就需要處理。當導生跟我述說他在家中的困擾時,我很慶幸能反求諸己地思考:我在教自己小孩的過程裡是否帶有迷思,提醒我不會變成像他媽媽那樣對待孩子。


導生關係中輔導與經營的困難
        學生的精神或是情緒的問題,或者觸犯校規情節嚴重的事件,我覺得比較難處理。曾有學生違反校規,學校要我輔導,但他在我面前一直都是乖孩子,我不知道他有這樣的一面,他也都沒有告訴我那些事情,我不知道可以如何輔導他?我還是讓他來跟我談,說他想說的,當他不告訴我發生的事情,我真的沒辦法強迫他。我們很想幫他,但他不覺得那是問題,或是他不告訴我們,這是比較困難的部分。
        最大的困擾則是,一位導師照顧五十個學生。我很期待自己可以像我大學時的老師一樣,把每個學生都照顧到,但是真的沒辦法。有時那些比較乖的孩子不會出狀況、不用我擔心,反而覺得好久沒有和他們講到話,容易被我忽略。 與學生訪談的規劃與經驗
        訪談學生不一定要個別訪談,可以小組。一上時先採小團體的方法進行,到了一下,當我得花許多時間帶實習時,就改為個別會談。我會先談一半的孩子,二上再談一半,然後二下開始內外科實習的時候,就會再以小組進行。帶四技比二技多花一倍的時間,得到的回饋真的很不同。雙導師的制度如果可以在學生一年級的時候,就先分好讓他們知道所屬導師,之後有問題的時候便知道可以去找誰。
        課程的學習上以基礎醫學來說,對一些學習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說難了些、得花更多的時間讀書。如果不及格,重修又會遇到選課衝突的問題。很多護理系的學生是在實習之後才浮現不易處理的情緒困擾和壓力問題。有一群學生似乎對醫院以及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有一些是因為社會上工作不好找,護理顯得相對穩定,還有一群學生則是考量家庭的因素、背負家人的期待才來念,但自己並不清楚目標。很常見的情形就在醫院實習後,面臨實習的壓力,往往是學理不會的話,作業就寫不出來,操作技術的時候也會緊張而無法勝任,於是內心衝突不斷地產生。 印象深刻的一位學生
        有位導生,大二去實習的時候,帶實習的老師跟我說他不適合走護理,我聽了他自己描述的狀況後,也覺得不太適合。我請他的爸爸來,可是他爸爸堅持要他讀護理。看著那孩子的巨大壓力,我擔心他得憂鬱症,特地提醒他爸爸如果一直勉強孩子會影響到情緒之類。這孩子很清楚自己喜歡念什麼,本來我想鼓勵他去念自己有興趣的科系,但他爸爸堅持要這孩子念護理,甚至跟孩子說「你不念這個以後會沒工作」。他是一個聽話的孩子,那年暑假結束後他回來繼續讀完畢業了。我想,如果他去念自己有興趣的,他會名列前茅,因為他資質很不錯。聽同學說他一直在準備考公務人員。像這樣家庭與家長的因素,讓我很感慨!可惜了這個孩子。


想讓學生知道到大學學什麼
        我的大學老師曾說:「你來念大學,就是來學方法。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怎麼認識自己,要把自己擺在哪裡。」。在學生一年級的時候,我要他們不斷地問自己「來對地方了嗎?」,如果不是,就趕快回去、換跑道。今天就算是學生已經當護士(護理師),他又要把自己是要擺在哪裡?
        換個角度想,如果今天照顧我們的護生  (護士、護理師)沒有學好,表現不專業,我們自己恐怕並不想讓這個護生  (護士、護理師)照顧吧?我認為實習就是對病人負責,他有什麼症狀、疾病等等都要搞清楚,這也是對自己負責,人生的態度就是如此。 和學生分享個人經驗
        我爸爸希望我當老師,當初我決定念護理的時候他很反對。那時候也沒有其他家人支持我,但我認為念護理可以幫助自己也可以幫助別人,就越念越有興趣。大四的時候,我姊姊生了一個baby,我回家就幫忙照顧、洗澡之類的,我姊姊驚訝地表示:「你怎麼那麼厲害!」,家人才好像看到我有學到一點東西。
        大學畢業就到台大ICU工作。當時,心裡想著我的興趣是社區護理,不要在醫院久待,做個一年有經驗就好。我一去ICU就發現我把自己擺錯位置了,我不適合ICU,接下來那一年半非常的痛苦。回去跟家人講,他們完全都聽不懂,他們認為護士工作就是發藥、換點滴而已。於是,我為自己的人生做最重要的決定-工作一年半後,報考研究所。很幸運的我一次就考上,走自己想走的路。畢業之後,我更覺得人就是要擺對位置。沒有不適合做什麼的,除非自己真的完全無法接受,那就另當別論。
        大學對我最大的幫助就是我認清我自己是誰、我要做什麼。雖然護理有很多實習,可是我認為社團也是很重要。我一直鼓勵班上的同學參加社團和做服務,可以接觸不同的人,更清楚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我大學參加三個社團,不管是人際關係還是感情,對我的人生影響非常大。
        以前我很自卑,但是我在服務性社團找到自己的價值。以前我常常怨天尤人,社團裡我服務接觸的,都是比我不幸的人。那時候沒有什麼志工、服務課程,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擁有很多。很誠心建議學校要加重服務學習,有幾個學生去參加了,就有了改變,想法態度也變成熟了。 績優導師的得獎感言-不介意評價、做該做的、盡力做好。
        我做很多事,只問自己「這件事,我該不該做?」,但我不期待得到人家肯定,得獎對我來說反而是種負擔。我不喜歡別人一直跟我提到「你是績優導師」,這些事是我覺得我可以做到,我做這些不會有壓力,我只是喜歡這些我做的事啊!
        我大學時就是這樣。實習時,我就是應該要對我的病人負責,把該做的做好,常常因為實習分數高而獲獎,我跟老師說:「我不要得這個獎,我不是為了這個獎讀書的。」。還莫名其妙地被推薦參選什麼獎項,我也說:「老師請不要推薦我去,我很有壓力。」。老師說:「你還是做你自己,那些人講的你就不要管他。」,直到現在我還是這樣。 我的個性不太會在乎別人有沒有肯定我或給我什麼評價,我只在乎那件事是不是我該做的,然後盡我的能力去把它做好。當通知我有得獎要訪問時,我疑惑地問「啊?要訪問喔?」。我就是做我自己,我覺得我該對學生做什麼,做好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