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優導師03:陳妙言老師,護理學院
更新日期:2013-06-11 Tuesday
點閱次數:3276
▲ 陳妙言老師
102年1月29日的上午,我們在科技大樓三樓會議室與妙言老師開始了這次的績優導師訪談。
訪談人:學生輔導中心馬康哲及志工學生護四一B張慈惠
整理:護四一B張慈惠
受訪人:陳妙言老師。服務於護理系十多年。87年進入本校服務,先擔任助教,隔年升講師後就一直擔任導師。中間有一年因博士班進修課業壓力太大中斷,一年後又立即接了大四的班級迄今,期間,二技、四技都有帶過,四技完整帶過兩個班級,包括現在這個班,其他的都是二技。這些學生到現在大多都仍有聯絡。
「北護媽媽」是幫助導生們大學生涯規劃與生活的陪伴者
班上的男學生都叫我(妙言老師)「北護媽媽」。學生叫我「媽媽」,他們的爸媽年紀也都跟我差不多,個人覺得可以接受,但這個「媽媽」和他們一般稱呼的媽媽有著不一樣的定義。
曾經有位學生,在提醒他二個學期後,仍面臨可能延畢的窘境。他跟我說:「我還是跟你報告一下,我可能會延畢。」,接著,我們討論後續要怎麼處理。先前我曾提醒他,不要讓父母最後才知道,他瞭解這當中的重要性,在之前回家的時候已跟父母提過。父母的反應比他預期來得好一點,他原本以為會有親子衝突的大風暴,所幸沒有產生,父母表示「那就沒辦法,只好延畢。可是後續還是要趕快拿到畢業證書。」。
我覺得那個「媽媽」的角色,主要是費心對這群外地念書的學生,大學生涯裡面校園生活上的幫忙,以及協助參與學生未來生涯規劃兩大部分,我們就是他在北護的陪伴者。
除此之外,導師扮演角色的差異也與二技和四技的學生找導師尋求協助的問題樣貌的不同而有差異。二技的學生找導師幫忙的問題,常伴隨著家庭或精神情緒的困擾。四技的學生比較常見的是個人生活面上的困擾,我能能做的就是盡量不要讓小困擾變成大問題
認識家庭背景中的風險因素、嘗試串聯高關懷學生的各項資源
曾經有個學生在校期間有自殘的行為,每個學期我都會和她個別談話。直到四年級上學期,我認為必須跟她媽媽說,讓媽媽更為瞭解她的情形。打電話試著跟媽媽說,也跟她的姊姊談過,而我理解了這個學生在家不敢談的難為之處,因為我可以親身感受到家人無法接受的態度。談過後發現這個家庭確實存在一些偏高的風險因素,當這個學生一有狀況,她的媽媽也會跟著有狀況,親子間狀況似乎在情感與情緒上牽連影響彼此,而這個部分是最難處理的。
因為學生的家人聯絡上都無法見到面,每次只能透過電話談很久,和她媽媽的聯絡及互動稱不上是輔導,只能分析事情讓媽媽明白,這個孩子現在的狀態是如何,補充媽媽不清楚的一些情形,而必須讓媽媽知道的事情或後果,我一定會在電話裡再三強調讓她知道。這個學生家中另一個關鍵人物是姊姊。姊姊和她的關係親近,與媽媽呈現出三角關係的牽連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其實嘗試著慢慢去解套,把風險降低下來,漸漸處理告一個段落,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經驗。
像這樣的情形,透過觀察與會談,不難發現她在班上同儕人際關係是薄弱的,她不容易找到資源來支持她自己,一旦有事情或突發狀況,她便是找導師幫忙。經歷四年的認識、陪伴與互動,雖然我很清楚她的狀況,期待我能幫她處理事情,在她自殘的行為下,希望我幫她找到情緒的些許出口吧!可是,這種情形對導師而言,不管哪個年度,我都感受到一股壓力就在自己身上。
以「儘速回應」面對學生求助訊息
其實現在的學生都很清楚哪些東西他可以跟家長講,那些東西他絕對不會說;有些不說的事情常常是不知道可以說,但也可能是不想說。當學生的生活出現很大的干擾或高風險因素的時候,孩子會試著丟出一些訊息,我認為我就是扮演那個有回應,知道他/她有需要幫忙、或陪伴他/她,當她的情緒出口的角色。我問學生:「如果現在要找一個同學陪你,你可以給我誰的名字?」。高風險的學生,如前述的那位,她在三年級就已經找不到可以說出口的名字,沒有任何名字表是人際關係的脆弱單薄,也難怪她一有問題就只能找導師。
我面對我的導生都是迅速回應,因為他會來找我,一定是希望我幫忙,而我也都是盡量去做。在學生一、二年級的時候就這樣,導師生間的關係親近感比較容易建立起來。
實習-壓力下呈現出的困擾
護理系學生在實習的時候,習慣上對狀況的處理模式就是馬上找導師。學生在實習時出現的各種情形,大多是透過不同的人轉述,第一線老師看到的,就可能跟其他同組學生記得的事情不一樣。有時候,我會很想去聽學生的實習討論會,去瞭解我們班到底發生什麼事。
實習是一個高壓力的環境狀態,適應問題比較容易浮現出來。在必須兼顧學校工作、教學授課及研究,以及自己的家庭下,一個導師要對五十幾個學生…,做到完整的輔導常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難。
計畫性訪談,接觸認識班上每位學生
我會規劃接觸認識班上學生的步調及方法。當學生才一年級的時候,盡量二到四人一起談,大於四個學生的團體人數就不太適合,這麼做,我能在第一個學期很快地去篩出大概有需要深入瞭解或協助的家庭,相對的這樣可以較快速的明瞭學生適應上的狀況。第一個學期就採一對一的方式,可能時間上會不夠,學生也會有壓力,所以比較不建議。到下學期時,再考慮個別訪談的方式。
到了二年級,他們比較能夠單獨跟老師談,三、四年級時,我至少會有一個學期是讓他們單獨跟我談的方式。即使同學間彼此都很熟,仍會出現學生的家庭的問題並不想讓其他同學知道,這時小組會談反而成了限制。不過在這安排會談過程上,我讓他們自己填時間,需要注意剛開學的時候要讓一些比較有狀況的學生先談比較妥適。
比較需要提醒或注意的學生容易在狀況外。我曾經有過的經驗是,選課時間已經過了,學生才跑來跟我說他沒有選到課之類的。我不會特別限定他們在訪談時要選擇談什麼話題,所以每次學生要談或者是想聊的事情都不同。不過,在學生大三的時候,我經常會做的是去提醒學生,請他們想想大學最後的這段時間-「最後一哩」,從他們的志願去瞭解他們的想法與生涯。
經驗中我和四技的學生的親近程度,比二技的學生來得更親近一點,二技的學生只有兩年,到了他要畢業的時候才真正的比較熟悉。
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陪學生找生涯的方向
護理系學習的內容確實比較辛苦,讀書就是一項基本的功夫。以前我讀大學時,學校圖書館的位子是要用搶的,但是現在這種情形在我們學校卻不容易看到。
我常常會跟我學生分享我自己的學習經驗,也會拿來和他們現在的學習經驗做比較,讓他們知道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我分享這樣的資訊,他們多少會聽進去一點。當他們升上二年級後,開始接觸到實習,實習不只是實務上的操作,寫作業時需要理論性的基礎,此外還有許多的科目,也常常讓他們覺得課業多到很辛苦。相較於周遭的其他科系同學,或以前高中的同學,經常令他們感到羨慕,覺得自己較他人辛苦好幾百倍。然而實際的狀況是他們選擇走入醫護科系,就是要培養日後助人的能力與基礎,這些都需要花功夫、投入許多時間才學得好、學得紮實。
我們班有一個學生,他每個學期都前三名,他的成績背後其實是他將高中養成的讀書習慣,帶到大學一樣的執行。他每天回去一定複習當天課堂所學,到考前加以精讀,所以讀書對他來說並不是問題。他高中是自然組的,化學基礎很好,我也會運用這個資源,就請他幫忙化學、生化不會的同學,複習釐清一些觀念與方法。
學生在大學四年裡,他要如何鋪陳自己未來想要達到的角色?很多學生不知道怎麼著手,似乎成為的那個角色,是家人的期待,這之中少了自己的目標動力,或者不是自己想要的,他要怎麼準備就顯得更為茫然和困難,此時,導師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陪學生找生涯的方向。
選擇護理一途受到家庭很深的影響
走上護理的工作,我也是受家庭因素影響的。小時候家裡經濟狀況並不好,我覺得從事護理是穩定的工作,而我是在開始工作之後對護理更有興趣、更喜歡護理的。
還記得當時我妹妹在填大學志願的時候,我問了她填志願想法後,給了她一些意見,他就這麼受我影響念了護理。我覺得我跟我妹的適應能力都非常好,無論你把我放在什麼位置,我們都可以自己調整適應得很好,這其中我認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要自己去努力。要在這個行業,自己就要努力,更要清楚看見自己的定位。我想現在很多大學部的學生並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成分很重要,在環境的適應能力上也比較缺乏,與環境交互影響下更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和我妹大學念完護理後,都在台大醫院工作,她則在精神科工作一年後就考上研究所。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當年我爸爸罹癌臨終前,平日他在家裡需要注射白蛋白,我們姊妹兩人就輪流一個禮拜回去幫他注射。我是內外科背景又從事臨床實務,每每我回去一定都打得上靜脈,而我妹就一定打不上。我爸爸的反應是非常生氣,他生病身體已是不舒服的狀況,承受疾病的痛苦之外,還要加上皮肉的疼痛,讓他忍不住的嘮叨:「給你花那麼多錢,連打針都不會!」。他的觀點認為身為護理師,這些基本的技能是應該要會的。對一般民眾而言,專業技能是基本功,需要演練與實作經驗的累積。
績優導師得獎感言
我認為得獎是付出的努力和心力被肯定。導師的耕耘與付出,無法立竿見影一蹴可幾的。只有自己清楚哪些學生該放手,哪些學生要陪伴,又有哪些學生給一點推力,之間的拿捏和投入,這些往往也是自己的學生才明白體會得到,就是你在背後默默的支持、陪伴與贊助。這次得獎代表自己的付出被學生瞭解及肯定,心情是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