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2010 北美運動與身體活動心理學學會年會暨國際研討會心得報告


撰文/ 教學業務組
賴世烱


更新日期:2010-06-22 Tuesday
點閱次數:5054



        本次會議於美國亞利桑納州的吐桑市(Tucson)  Hilton  Hotel  舉行,今年與會的台灣學者和研究生,含動作行為學、運動與身體活動心理學等領域,人數比起去年大幅成長(去年受金融海嘯影響),今年來自台灣、以第一作者發表之人數約在40  人左右(2009年約20人)。
        會議一連舉行三天,如同往年,每天上午和下午皆各安排了二個時段(一天共四個時段)  的口頭發表,NASPSPA此一學術學會成立於1967年,最初成立之學術探討議題實以競技運動心理學為主,但近十年來,以Motor  Learning/Control  為主題的報告比例,已佔所有報告(含Motor  Learning/Control,  Motor  Development、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的六成以上,這個現象反應出北美有關運動行為學和運動心理學之學術領域正在轉型與成型。事實上,如以今年海報發表所設定的主題來看,亦可瞭解NASPSPA目前涵蓋多元之研究內容,即第一日: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body  image/physique,  expertise  development  and  comparison,  measurement/test  construction  /validation,  motor  learning  &  self  regulation,  motor  development:  control/performance/lateralization。第二日:sport  psychology,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motor  development,  motor  control: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attention  (本計畫所屬分類)。第三日:sport  psychology,  applied  psychology,  special  populations,  interventions,  motor  control:  brain-behavior/sensorimotor/mental  practice  &  observation,  exercise  psychology。除了總計約200場以上的口頭報告之外,會議中亦有231  篇的海報發表,這樣的投稿率和論文發表率,在在證明NASPSPA  國際會議在相關研究領域中,是非常重要的國際性研討會。


作者賴世烱老師攝於研討會會場。

▲ 作者賴世烱老師攝於研討會會場。



        今年大會規劃的大師講座(keynote  speaker)內容,重要主題包括brain  function,  neural  regulation  of  force’s  model,  exercise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Woodworth’s  two  components  of  movement,  disability  children  walking  learning等。
        人類的運動/動作行為或運動/動作心理,可從非常多元的角度探討之,從今年研討會著重於大腦認知科學的學術研究方向來看,不難發現如欲在此一領域佔有大師級的學術地位,所進行的研究勢必要與大腦活動有關,尤有甚者,如能以MRI、fMRI、EEG、或EKG等精密儀器來研究人類在執行特定人體動作並提出實證研究數據者,則更具說服力。但在此筆者亦須提出此研究趨勢之反思,早在1950年代,上述各項尖端之研究科技皆尚未出現,古時學者們便多能從理論的角度來討論關鍵性議題,但自從多項研究儀器大幅研發之後,今日學者便似乎有限在以「儀器擊敗儀器」之研究方法等微小改變上。尤如秦漢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有大觀,至清末竟僅能在浩瀚圖書中發展考據之學,民國以降更無開創前代格局之文化體裁出現。運動科學、運動心理學,甚至是泛而論之之現代科學之學術發展至此,筆者認為各學科如僅在儀器上用功,如此將無法拓展研究之深度,需知研究或學問唯有在從根本上或理論上有所進步,這樣才能使高等教育有可長可久之發展。



        文末略記,畢業自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現於University  of  Delaware就讀博士班(第六年)之學生李惠敏(Hui-Min  Lee),學術主修為motor  development,其以非體育或運動科學學術背景之出身,第一次參加NASPSPA會議便以題為「The  effect  of  early  posture  and  movement  experiences  on  head  control,  prereaching  movements,  and  early  reaching  behaviors」之論文獲得「優秀國際學生論文獎」,這是臺灣運動心理學界研究生所未曾得到的榮耀,值得主修運動心理學或運動行為學之國內外師生警惕。 註:本心得同時發表於筆者國科會出席2010  NASPSPA國際會議心得報告(NSC-2410-H-227-006)及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校訊電子期刊第126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