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人說自己的故事
撰文/ 學術服務組
武麗君
更新日期:2011-11-08 Tuesday
點閱次數:3627
▲ 「故事屋」創辦人張大光先生分享其創業故事。
張大光,國內「故事屋」創辦人。
當年,只緣於親子共讀的樂趣,卻因緣際會的讓「說故事」發展出專業,更成為國內類型事業的創始人,或許,也是全球說故事專業的肇建者。
配合本校100年度教學卓越計畫之推動,研發處特舉辦系列性「健康創意與創新研發講座與工作坊」,期使透過與創意專家及產業業師的經驗交流,激發校內師生創意亮點並展現新思維,10月27日研發處協同嬰幼兒保育系學會,舉辦「故事屋的故事」講座,邀請「故事屋」創辦人張大光先生分享其創業歷程。
人稱「張爸爸」的張大光先生育有一兒一女,他娓娓倒述自身創業的故事,充滿赤子心情,生動活躍。他表示,初為人父,在遍覽教養專書時發現,不論中西教育理論都提到「為孩子說故事」的重要性,而在照「書」操課的過程裡,從最初自說自話式地「唸書」,到與孩子活潑的問答互動,肢體表達,讓他樂在其中,更深切體認到為孩子閱讀,確實能促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考能力;日後,他參與說故事志工行列,面對混齡的兒童閱聽者,開始摸索如何抓住孩子的專注力,如何在故事的舖陳中加入好玩的元素,掌握敘事的技巧。這也萌發了「為什麼說故事不能成為一種專業」的念頭,成為日後創業的亮點。
▲ 整場演講緊扣人心,讓與會者獲益良多。
2004年,因其個人生涯規劃的轉折,他認真思考,故事屋創業的雛型,只是原以為能在國際市場上找到範例,卻是遍尋無著,「但沒有人做,不代表不能做」張大光說。憑藉著熱情與創意,一切從無到有,在進行市場分析時,有別於書局、圖書館免費的說故事服務,張大光將「故事屋」定位於M型市場的另一端,提供專業化、精緻化,充滿童趣情境的故事樂園。
這個定位,苦了自己,也造就了許多的首創。第一家「故事屋」的起造,他規畫了「巨人的餐桌」,「天空的家」等區間,延攬兒童劇場的舞台設計者加入,將舞台上亮麗、生動、天馬行空的設計元素,安置在室內設計中,成為孩子們可坐、可臥、可彈跳、可擁簇的擺設。同時,巨大的故事書道具,更成為每間書屋的主軸,鋼樑訂製的書脊直挺到天花板,每一大張書頁,都能讓孩子親手翻動,並讓全場閱聽者展讀到。孩子們一踏入「故事屋」,即仿若進入說故事人的魔幻世界。
張大光表示,硬體的建設從無到有,充滿了試煉與艱辛,但事業的可長可久,更重要的是軟體區塊的經營。對「故事屋」而言,軟體包含了故事本身、說故事的人,及教師的培訓教育。為因應消費市場的需求,故事屋一年約要量產100多篇的故事,並且五年內之展演不得重覆,以適應兒童客群的輪替。此外,故事屋提供親子共同參與,表面上兒童是主客群,但父母親更是關鍵的評核者。
▲ 主講人張大光先生與邱瓊慧老師。
張大光以一個有趣事例說明,他們曾說安徒生的「小美人魚」故事,在說到小人魚公主見到「英俊」的王子一見傾心,這個依據原著敘述的角本,卻不約而同地被兩位家長質疑,只因「英俊」就傾心,就教育的觀點來看失於浮面。張大光表示,我們欣然接受這樣的意見,也在日後故事的撰述上,用字遣詞更為謹慎,會顧及其對孩子可能潛藏的暗示與影響。
很多人以為「會說故事」,是故事屋選才的要件。張大光則表示,甄試時,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喜歡小孩嗎?」。他相信,只有應試者閃耀出歡喜的神采,他們才能在未來的工作中享受樂趣,並投入熱情。同時,在模擬測試時,他看重的是受試者與台下聽眾有無眼神的互動,他強調,豐富的肢體語言,悅耳的聲音表情,都不及眼神交流中透露的關懷,能與孩子建立信任感。
張大光指出:「品質沒有妥協的概念」。在創業歷程中,每一次的堅持,都是另一次艱辛的探索,卻也在這歷程中經驗到創意的勃發,熱情的澆灌。他的創業故事,曾讓不少人仿效,但可否成功,端看對這份事業的熱情與堅持。他表示,當你決心做一件事時,老天爺似乎就築起很多道牆,阻擋你,試煉你,這也正是你要用心檢視自我決心的同時。在歷時近兩小時的講演中,張大光不吝惜分享創業中各個環結的「眉角」,更自然展現說故事者靈動的肢體語言,豐富的敘事內容,緊扣人心,讓參與會眾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