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伊波拉病毒?認識與預防
撰文/
學術服務組王昱婷
更新日期:2014-11-06 Thursday
點閱次數:3914
▲ 伊波拉講座海報
主題:何謂伊波拉病毒?認識與預防
時間:103年11月5日(三)中午12:20-13:10
地點:石牌校區親仁樓B314教室
講者: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 魏欣怡
伊波拉病毒正在全世界許多國家蔓延,造成人心惶惶,本校健康中心特別邀請到疾病管制署魏欣怡防疫醫師蒞校演講,讓大家能夠初步了解伊波拉病毒與目前各國防疫情形。
伊波拉病毒為人畜共染病毒,目前懷疑一開始是由果蝠帶原傳染,進而感染到其他哺乳類及人類。以往是在中非剛果等地方傳染,但此次疫情是發生在西非幾內亞一名兩歲男童去年因染病死亡,推測感染源可能為吃過受感染的水果,也可能因為使用受感染的注射針頭。一週後,他的母親、三歲姊姊及祖母也相繼去世。病發時都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症狀,但因為伊波拉從來沒有在當地爆發過,所以當時並未診斷出他們的病因。葬禮舉行時,由於當地習俗參與者會碰觸病人屍體,帶著病毒返回村落或是其他國家時,造成傳染擴散,在幾內亞、獅子山共和國及賴比瑞亞皆發生嚴重的疫情。
▲ 魏欣怡醫師講述伊波拉病毒介紹與防疫
西非爆發伊波拉病毒,人人自危,路上會發現死亡的病患,無人敢靠近,只能請相關單位派人移走遺體;有些隔離病患則因耐不住飢餓而逃離病房,必須由身著防護裝備的醫護人員協助將病患送回。無國界醫生組織表示,疫情越來越難抵擋,疫區的糧食也面臨嚴重短缺,請相關單位、組織協助補充糧食與醫護防疫用品至疫區。WHO也於103年10月31日公布累計病例數為13,567例,其中4,951例死亡,實際死亡率約70%;而身為最前線的醫護人員更為高風險族群,目前累計523名醫護人員感染,其中269人死亡,非常危險。
伊波拉病毒可侵襲多種免疫細胞如單核細胞(monocytes),巨噬細胞(macrophages)、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受感染細胞到淋巴系統如淋巴結、脾臟、肝臟等,迅速散播至全身。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與咽喉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
▲ 參與教職員生高達100人以上
各國目前除了致力於防疫及搶救病患外,持續研發相關抗體與治療方式,現階段已在試驗幾種抗體,如ZMapp、TKM-Ebola、Favipiravir、Brincidofovir及痊癒者的血清,期望能盡快找出有效解決方案並能量產有效抗體以利抑制伊波拉傳染。
台灣疾病管制署強化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四大因應方式為:出境衛教、入境檢疫、國內整備/演練、國際合作,除了廣播宣導、旅遊申報高風險航班旅客出入境國家、自動追蹤來自疫區旅客健康管理外,並設置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增加人員訓練並完備醫療院所硬體與物資等。防疫及保護自我是很重要的一環,請大家要記得勤洗手、消毒煮沸使用物品,若從疫區回國要切實通報,並關注身體變化,以利早期發現治療。(註:防範伊波拉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