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地圖的理論與實作
撰文/ 學術服務組
劉子仲
更新日期:2010-06-22 Tuesday
點閱次數:3190
▲ 主講人:王金龍副校長
課程地圖,是一個用來追求課程統整的工具。近年來在教育部的全力支持下,獲得了遍地開花的豐碩成果。本校為持續推動課程融合、培養具多元化素養之人才並深化通識教育精神,也為了與他校學習課程地圖的建構經驗,教務處特於6月9日邀請銘傳大學王金龍副校長就「課程地圖的理論與實作」提供寶貴經驗。
課程地圖之規劃目的對系所而言,可藉由繪製全校課程地圖,檢討現行所開設之專業課程、通識課程與學程課程,是否具有系統性與統整性;對學生而言,則是能夠協助學生於選課前、後,規劃、組織、整合所修之課程乃至於學程,學生在建構自己的學習計畫時,可以了解到學校的課程(學程)和他的生涯目標之間的關聯性,同時,學生在使用課程地圖時,也可以清楚明白為何需要修這門課?哪些課應修而未修?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應該具備哪些能力?由此可知,課程地圖基本上是以幫助學生為出發點而被發展的,這也與現今快速變遷且多元發展的就業市場脫離不了關係,學生需要儘早被告知畢業後所要面臨的挑戰,多多充實自我的核心能力。
儘管課程地圖的概念已越來越清楚,但是整合性的作法、基礎元素、導入流程與評估,仍值得進一步討論。主講人以自身的經驗直言,每個學校在推展課程地圖之初,勢必遭遇許多困難,尤其是各校的電算中心,往往成為眾矢之的,因主講人本身也曾擔任過電算中心主任,更能明白箇中甘苦,雖然每項校園E化系統的建置,各校的立場大多傾向校內自主開發,但不諱言地,課程地圖主要的使用者是學生,如果不能吸引學生來使用,就算課程地圖建置再完整,一切也是白費,倘若適度委託有經驗廠商協助,例如網頁美化等,能夠增加學生的使用率,那麼這樣的經費使用應屬必要的投資,除此之外,將課程地圖與學生選課系統做連結,或者開放學生家長的使用,也都是不錯的作法。
▲ 課程地圖協助學生了解課程和他的生涯目標之間的關聯性。
回想第一次聽到課程地圖時,心裡只想著何必這麼麻煩?為何要幫學生考慮需要修什麼課?為何要幫學生規劃未來的方向?這些不是一個大學生的基本責任嗎?這些疑問在漸漸了解課程地圖內涵的過程中有了答案,面對臺灣越趨競爭的社會,現在與未來的大學生是辛苦的但同時也是幸福的,誠如課程地圖保留了大學教育的開放性,提供大學生有選擇的權利,也兼顧了大學教育引導學生的責任,而課程地圖只是其中的一個項目,為學生做更多才是其主要的精神,對照其他教育部積極推行的指標,也就不難了解了。